您好,欢迎进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请登录][免费注册] 我的办公室 |客服中心|English

  • 资讯

向德国制造学什么?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15-05-29 00:00:00

地处欧洲中部、没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德国,却始终享有着世界制造强国的殊荣。大到汽车,小到螺丝刀,只要是德国制造,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人们心中先行打下“安全、精细、质量高”的标签。对于“德国制造”这一世界口碑,德国工商大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富雅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了认可并充满骄傲。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虽是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但却离“制造业强国”的称号存在距离。在此背景下,学习借鉴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德国制造有“三宝”
  富雅莉强调,“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标杆,有三点最为关键,即产品创新、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对产品制造流程的把控,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富雅莉指出,首先在产品开发上,德国人习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以为用户提供最高级别的产品体验为荣。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部副主任姚铃表示,为了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历届德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常常是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坚信创新立业的德国人从不吝惜对研发的投入。
  其次,“德国制造”从产品制造环节入手,从生产的最初环节把控产品的质量标准。富雅莉特别提到了德国的自动化生产。毕竟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制造”试图在生产环节中将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多使用机器操作。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表示,“德国制造”有着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标准囊括了安全技术、环境保护、运输、消防、家政等所有的领域,每年都会有上千条行业标准发布,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保证了“德国制造”的上乘质量。
        最后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部助理研究员李超一直对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推崇有加。他指出,区别于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只有30%左右的德国人会选择上大学,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每周有3-4天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教育,1-2天在职业学校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为了鼓励本土人员走职业化道路,德国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远高于英、法、美、日等国,与白领阶层相差无几。正是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把研发出来的蓝图变成产品,投放市场,才帮助德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竞争力。

 当4.0遇上2050
  在2013年4月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对外推出了“工业4.0”战略。富雅莉认为,“工业4.0”战略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希望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信息技术生产的进一步开发,再次提升自身的全球竞争力。
  而在关注“工业4.0”战略的同时,富雅莉也注意到了中国最近发布的《中国制造2050》,她认为,全球两个制造业大国同时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德中完全可以携手合作。富雅莉认为,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生产制造自动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方面,德中双方都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另外,富雅莉特别强调了中国在职业教育上的改善空间。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陈明则认为,“中国制造”最需要向“德国制造”学习的就是其完善的创新驱动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重视发挥公共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政府增加并保证研发经费等创新投入、出台相关措施平衡各地区创新能力、以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创新等。(杨舒)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办公楼2座8层 邮编:100005

电话总机:010-58280809 传真:010-58280810,010-58280820 会员服务邮箱:member@cccme.org.cn
会员服务热线: 010-58280888,010-58280836(工作日上午8:00-12:00 下午13: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