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美国二季度GDP,“虚高”一场?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25-08-20 分享:

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较一季度-0.5%的增速回升明显。这一数据初看亮眼,背后仍需分析。

GDP数据“虚高”?

据《环球时报》援引路透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华尔街日报》等媒体的报道称,增长3%可能并未准确反映经济实情,美国经济尚未脱离困境。

就一些反映美国经济情况的关键数据来看,此言非虚。

进口下降是GDP数据上升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美国的进口额在第二季度大幅下降30.3%,与第一季度大幅增长37.9%形成巨大反差。因而,进口的下降使得净出口对GDP的贡献高达4.99个百分点。相较而言,第一季度进口则对GDP增长拖累了4.61个百分点,较低的基数亦推动第二季度数据的飙升。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仅贸易一项就将第二季度的名义GDP增速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

业界的普遍共识是,关税政策是数据“虚高”的背后推手。由于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高悬于顶,一些企业在第一季度为规避冲击提前囤货,令第一季度进口大增,拖累GDP数据。第二季度,企业选择消耗现有库存而非增加进口,GDP数据由此逆转。

但这只是表面的“虚增”,囤货效应消退后,消费者和企业需要消化因高关税而激增的生活和生产成本,其消费与投资的积极性将在长期内受到抑制。

再看消费层面,占美国经济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第二季度增长1.4%,对GDP的贡献为0.98个百分点,高于前一季度0.31个百分点。但该数据并不及预期的1.5%,说明美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GDP增速并不同步,甚至正在放缓。

内生动力不足?

撇开所谓的“虚高”,美国第二季度的一些“硬数据”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美国经济分析局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有着“衡量经济增长晴雨表”之称的“对美国国内私人购买者的最终销售额”仅增长1.2%,低于第一季度的1.9%,且是近三年来最低水平。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说明美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减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子荣也分析,剔除贸易因素影响后,美国国内需求增速实际呈现放缓态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所弱化。

投资端的数据则进一步揭示了情况的复杂性。第二季度,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增长0.4%。然而,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却下降4.6%。按贡献度计算,政府消费支出和投资拉动当季经济增长0.08个百分点,私人库存投资则拖累当季经济增长3.17个百分点。

此外,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私人投资总额环比折年率大幅回落至0.4%,设备类商业投资增速从第一季度的23.7%放缓至4.8%。工厂等建筑类支出连续第二个季度下降。这些都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明显减弱。据《环球时报》报道,美国不少企业主已然启动裁员或放缓开工、招聘进程。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硬数据”更能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在关税与通胀压力畸高的背景下,美国的GDP数据不断调整和修正,其背后不乏美国政府重振市场信心的考量,但真实性有待推敲。

未来继续挣扎?

接下来,美国经济的走势如何看?瑞银预测,2025年第四季度美国 GDP将放缓至0.9%的年增长率,低于市场共识的1.0%。

万神殿宏观经济研究公司分析师塞缪尔指出,消费者要应对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企业要面对更多的政策不确定性。他判断:“美国经济将失去更多动能。”

杨子荣也分析,消费端的冲击效应将在下半年逐步显现。关税政策对企业生产成本、就业岗位和收入水平的负面影响逐渐传导至劳动力市场,将对整体经济增长构成更为明显的拖累。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则就非农就业数据作出解读。他指出,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及修正记录,今年前6个月非农就业数据累计被下修46.1万人。表明自2025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持续降温,其实际情况远弱于初值所展现出的表面韧性。数据下修并非简单的统计误差,更可能反映出美国经济基本面的走弱趋势。

在第二季度GDP数据发布后,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4.25%至4.50%之间不变,明确表示此举基于美国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升高。

美国对全球加征10%关税在无反制情况下将拖累2025年实际GDP增长0.36个百分点,在各国全面反制情况下影响将扩大至0.88个百分点。杨子荣分析,“大而美”法案虽有短期效应,但长期内将显著加重财政负担,并推高企业融资成本,进而对私人投资形成挤出效应,这都将拖累美国经济的增长。

“征税幅度低于预期,后果短期内不会急剧显现。”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苗迎春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关税效应确实会拖累经济,但若美联储降息则会较大对冲负面影响,综合看美国经济前景不至于太糟糕。( 孙 楠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