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

News & Information

郑超:《产教融合 服务对外投资合作 助力国际职教建设》

来源: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 时间:2024-03-14 分享:


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共同主办的2024国际产业合作大会(新加坡)暨中国机电产品品牌展览会,将于3月19日至21日在新加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国际产教融合已经列为此次大会的主题之一。近日,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在《教育国际交流》杂志2024年第二期上发表文章:《产教融合 服务对外投资合作 助力国际职教建设》,现全文转载。




产教融合 服务对外投资合作 助力国际职教建设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开展务实合作,中方将实施1000个小型民生项目,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事业随国家改革开放而起步和发展。对外投资合作既对国际化职业教育提出实际需求,也为国际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还为国际化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属地化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对外投资合作发展历程和行业特征


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涵盖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自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阶段,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的稳步发展阶段,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跨越式发展阶段,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事业规模从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23 年1-10 月,我国对外投资持续增长,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47.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同期,我国企业共向境外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8.1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3 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8.8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19.3万人,10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7.1万人。

企业发展离不开海外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从一开始就和属地化员工职业培训密切相关。上世纪中国企业初到海外时,实施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主要依赖从国内招募外派,项目所在地的当地员工只做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近些年,中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使用当地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随着一批企业在海外扎根落地,众多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和境外产业园区逐步投产,适应当地国情的海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也逐步形成, 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属地化人才。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动能。

中资企业走属地化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地域越来越广,项目类型越来越多,境外中资企业对属地化高技能员工的需求数量不断增长,对其所掌握技能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资企业在当地开展属地化经营,需要培养并雇佣更多高学历、高水平、高技能的当地员工和管理人员,并持续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确保在当地的稳定运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01
“走出去”企业对属地化员工的需求数量在增加

截至2022 年底,我国境外中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6 万家,分布在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5万亿美元,境外企业员工总数超过410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近250万名。

随着中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雇用属地化员工的比例也逐年提升。一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快,中国工人用工成本快速提高,很多中资企业在海外已经不再大规模采用国内派出用工,而是更多考虑雇用当地员工。二是项目所在地政府为保障当地就业,对外资公司使用当地员工比例都有明确规定,其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这也推动中资企业更多雇用当地员工。三是企业所在国人力资源充沛,可较好地满足人员需求。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仍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以非洲为例,据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显示,非洲总人口已经超过12 亿,其中15-20 岁的青年人占比约为20%,总数达到2亿人以上,属地化员工储备充沛,在当地培训性价比更高。例如,中国北方国际、广州地铁集团和巴基斯坦DW公司组成联营体,中标签约了巴基斯坦拉哈尔橙线地铁项目8年运营维护合同。该项目的大部分员工都在当地招聘,员工属地化率超过98%。这不仅降低了用工成本,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02
“走出去”企业对属地化员工的技能要求在提升

随着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中资公司在境外所实施的工业性项目逐步增加,电力建设、电信设施、产业园区、智能建筑、智慧交通等项目占比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建设运营的主要类型,这类工业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也相应较高,需要技能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此外,随着海外项目模式不断升级,中资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完成工程建设,而是更多地参与到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保养和运营管理,对用工技能要求更高,劳动合同周期也更长。同时,这些工作岗位门槛较高,岗位更加稳定,收入也更高,日益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青睐。合作开展属地化员工的技能培训,得到了企业、当地政府、职教机构等各方的支持和欢迎。

03
“走出去”企业对高水平属地化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增长

中资企业最初走出国门时,企业管理人员以中国人为主。现在,境外中资企业越来越多地雇用属地化员工担任合同经理、采购经理、公关经理、后勤经理、人事经理,甚至项目经理、子公司负责人、子公司董事等中高层管理岗位负责人。进入管理团队的属地化员工,不仅要求具备技术技能,而且要有比较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了实现属地化管理人员和企业派出管理人员的高效沟通,属地化员工还应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了解中国文化,熟悉企业文化,怀有“企业即家”的归属感。

推进产教融合、助力国际职教建设


01
“走出去”企业在属地化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取得成果

最早一批“走出去”从事对外投资合作的外向型中资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对属地化一线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问题,开始联合国内职业院校,与项目所在国家分享职教经验,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边做项目边培养属地化人才。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以在建项目为依托,开展属地化专业培训,缺什么补什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并实现项目的规范化、专业化、可持续运营;二是结合当地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和当地分享企业在职业技术培训领域的资源,在当地建设、装备职业技术学校,同时联合国内实力较强的职业技术院校,为当地提供课程方案、教材和教师培训,持续关注建成学校的实际运营效果。三是争取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由当地政府指定当地学校和中资企业、中国职业院校(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学员学成毕业后,既有当地政府认可的学位学历证书,又有中方职业院校(或大学)的学位学历证书,取得“双证”的学员在就业方面就很有优势。

目前,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已在肯尼亚、加纳、加蓬、科特迪瓦、乌干达等国家策划并执行了多个职业教育项目,为当地提供职教顶层规划、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楼的设计建造、设备供货、售后质保、教师培训、院校辅助运营等职教整体解决方案,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的20余个专业,涵盖189 所职业院校。据统计,建成项目每年累计可培训20,000 余名师生,技能人才就业率达80% 以上。柬埔寨西港特区由中国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在柬埔寨共同开发建设。为了培养属地化高技能人才,特区内设立了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和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中柬友谊理工学院由柬埔寨劳工与职业培训部、西港特区公司、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运营,于2018年正式开班,设有会计、银行、旅游、汽修、计算机等专业,已经培训学员2000 多人。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由西港特区公司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申办,致力于打造成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科技服务、人文交流“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大学。该校已于2019 年12 月正式开学。

02

产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商(协)会合作开展属地化职教培训


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属地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商(协)会可以提供专业的知识和资源支持,为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牵线搭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是中国外经贸领域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商会之一,拥有1万多家会员,涵盖生产、贸易、对外投资合作及相关服务类企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是中国教育界开展民间对外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全国性组织,会员单位覆盖全国,已经与50 个国家和地区的170 多个教育组织和团体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海外产教融合,服务对外投资合作,助力国际职教建设,目前已经围绕海外职业教育培训开展了大量市场调研、项目设计、布局规划以及院校、企业等方面的协调沟通工作。根据双方的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积极助力更多职业技术学校走向海外,与“走出去” 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和机构组建联合体开展务实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走深走实。

产教融合具有政府、学校、企业“三主体” 特征:对政府来说,是寻找经济增长点的起跑器;对职业学校而言,是培养经济实用人才的途径;对企业而言,是获取应用性、技能性、复合型人才的捷径。产教融合由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联合,充分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优势,以互信和合约为基础,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需求为出发点,以协同育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动力,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共同开发为载体,以文化共融为支撑, 务实开展技能教育培训活动。以产教融合模式助力职教建设,前景广阔。

思考与建议


加强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是“授人以渔”的具体体现。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经实施援外项目累计超过1600个,既有大型成套项目,又有农业、教育、减贫等领域“小而美”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已经培训各类属地化人才约35万名,增进了民生福祉,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01
政府主管部门可在顶层设计中加大对海外产教融合的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今后在对外经援的计划款项中,可适量安排资金对海外职业学校建设提供经费支持:规划对外经援新项目时多包含一些建设海外职业学校的项目;在规划批准援外成套项目时,可安排其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项目建成以后维护管理人员职业培训。政府可选拔一些实力较强、具有国际化发展潜力的职业院校,适当给予资助和指导,鼓励他们走向海外、扎根海外,联合当地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属地化职业教育。政府鼓励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支持中资企业联合第三方机构,共同立项,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国资主管部门可把支持产教融合纳入所属企业国际化业务考核内容,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之一。

02
职业院校应加快“走出去”的建设步伐

国际化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有实力的职业院校抢抓“走出去”先机,积极开展海外职业教育培训。

开展海外职业培训应以培养适用人才为目标。应以服务企业为宗旨,紧盯企业需求,设计出高效适用的课程;应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员就业机会;应建立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应不断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环境。

开展海外职业培训应建立国际化管理体系,遵从国际惯例,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所在国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与所在社区居民建立良好关系。应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包括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开展海外国际化职业培训应汇集国际化师资资源,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打造适应属地社会环境、熟悉当地民俗、融入当地文化、扎根当地社会的管理团队。

03
中资企业应更深度参与支持产教融合

企业应认识到,支持产教融合与企业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通过参与支持产教融合教学活动,减少中方外派员工比例,优化属地化人员配比,不仅能够降本增效,而且有利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和当地政府及社会的沟通, 有效提升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品牌形象,有利于企业在当地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经营。建议中资企业重视支持产教融合,为属地化员工教育培训提供最大支持,包括财力支持、师资支持、就业支持等。支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和海外职业学校建设,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

注:本文图片由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提供。

(作者郑超,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卜焕芳)